最近,有朋友哀怨地和我说:你说我现在这么努力鸡娃,如果娃读不上去,只能读个大专,我该怎么办呢?嗯。这拷问人心灵的问题,的确是鸡娃家庭内心不愿触及的领域。 先不聊别人看法这事—— 鸡娃群体永远是小众。闷头前行的鸡娃家庭,旁人多少有些猜度和非议。等着看很无聊的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或者“亲子关系破碎、孩子身心受压迫”之类的笑话。 我们来关注自己内心—— 的确,有付出,多少会有期待。每个鸡娃家长心中都会有教育目标。不是否认大专这个学历见不得人。但说大专学历就是大家心之所向,这肯定说不过去。 我问自己,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呢? 01鸡娃的执念 尽管现今貌似牛娃遍地跑,但说全民都热衷教育,这绝对是错觉。 现在重视教育路线的家庭,都是看到了教育红利的人群: 自己当年读书不错,看到了学历背景优势; 知道教育对一个人心智开发,终生学习力培养多么重要; 认识到高考选拔算是目前最公平,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筛选标准之一; ...... 因为看到了教育的重要,便心之所向地追求它。 站在现今这个时点往未来看,有目标感的拼搏闯关路径似乎会是: 入读一所好小学,继而考入好中学,这样才能考进去一所985/211的好大学。好大学毕业,才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,继而成为中产,过上稳定而体面的生活。 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心中的完美轨迹。的确,社会中享受着教育红利的人群,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。 说实话,我也喜欢这条路径。谁会不喜欢呢? 但这世界,完美就是一种低概率事件。如果眼中只盯着一个低成功概率的目标,大家就容易担心中间环节有变故,进而产生焦虑、担忧和怒娃不争气。 那世界除了这条路,还有其他的路吗? 02世界的B面 我的教育观很朴素: 培养娃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,成功在社会立足。 如果说以自我期待出发去规划是A面,那我们也要睁大双眼,从现实社会出发,看看它的现状,也就是B面。 1.投入成本 培养一个娃,即便是公办体制,补习费一年少则1万,多则10万。如果是民办体制、留学出国路线费用更多。还不算夏冬令营、兴趣比赛等费用。 养一个娃,求学期间费用兴许要花上个百万。 而根据《2019年应届生求职趋势报告》: ● 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酬为6721元; ● 高薪领域的技术类岗位,2019年应届生平均招聘薪酬为6514元; ● 一线城市应届生中位线薪酬为5559元。 看到这些数据,我内心真是有些哭笑不得——这鸡娃的100万,不知道是该把它当沉没成本看待,还是指望孩子奋斗个n年回本比较好。 无论如何,我们要看到: 教育的高回报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。 2.新世界的来临 世界变化日新月异。数字化时代带来劳动市场机遇与革命。 因为人才缺乏、现有大学教育无法与世界变化同步。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技能培训课程,并颁发职业证书,作为求职者业内互认的应聘筹码。 比如今年7月,谷歌便宣布了三个在线证书课程,包括数据分析、项目管理和用户体验设计。 这些证书由谷歌员工创建和教授,不需要大学学历,通过在线平台Coursera进行学习,仅三到六个月便可完成。谷歌将所有证书视同公司相关职位的四年大学学历,还提供了10万美金的奖学金。 如果说高新科技行业离大家很遥远,那生活服务业也涌现了很多新职业机会。 这些新机遇,我们都无法用过往经验便能进行直接预测、判断和应用。世界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大家。 03站在未来看现在 辩证地看待世界,不是为了缴械放弃战斗,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机遇。 如果我们认可求学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在社会生存,那真读不上去,便寻找另外的途径继续努力,实现最初的愿望。 不在于任何学历,世界对于任何愿意努力的人,即使始以的善意不够多,却始终没有关闭任何窗口。 前提是,娃必须是那个愿意努力的人。 04我们要鸡一个怎样的娃? 回到我朋友的担忧:如果娃读不上去,只能读个大专,要怎么办呢? 要破局: 1. 最重要是教育沿途一直有关注培养孩子核心的竞争力,比如自信、谈判能力、思辨力、情商、财商、社交能力......这些都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。 要说怎么培养?——创造经历。 重视团体生活 社交力、领导力、表达能力等等怎么培养?就是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呀。 小至一次卫生打扫、收集班级作业,大至竞选演讲、为一个比赛奋斗好几个月,这些成人也许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,便是孩子的世界全部。他们在里面不断塑造着自己的特点。 我建议大家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不同活动,重视在校表现,并且和他们多探讨校内的不同事件。 如果大家留心观察,会发现班内热心参与校内活动的成员都很固定,比例并不高。而且年级越往上,比例越低。 这其中有相当比例是因为家长觉得自己忙,孩子学习好便行了,其他事情无所谓。 如果抱着这种观点,的确有些遗憾,因为放弃了非常多培养孩子的锻炼机会。 孩子的自信、班内公信力如何形成?除了成绩,孩子的活动参与度也有影响。 表现认真积极主动,容易在群体形成印象,进而拥有更多机会锻炼和反思。 孩子思辨、情商、社交这些核心竞争力,貌似很虚,但却是生活中切实能把握的,远比奥数升创冲集难度小多了。 家长引领 孩子的思维的确和家庭视野有关。 但大家也不要把这事想得太复杂,尽力而为便好。 我也不觉得自己背景有厉害,也就普通妈妈一个。 但我认为自己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: 多与孩子讨论 重点是平等地讨论。 不要用“你长大便懂”这类话打发他们,任何话题都可以用通俗语言解释清楚。把他们想象成客户去解答问题,能克服自己浮躁的心理。 相信我,当你平等开放地和他们讨论,他们会培养出不一样的心智和认知力。 自我增值 如果没有社会共振度高的工作环境,那便努力搭建自己和世界链接的渠道,比如优秀的财经杂志、深度访谈、新闻......都能让自己拥有更宽广的视野。 应对孩子教育绝对是够用的。 2. 要努力挖掘孩子特点,协助他们找到热爱并且愿意持之以恒投入精力的领域。 我知道这个概念有些喊口号了。毕竟我们成年人也不容易找到自己心中所爱。 但不可磨灭的事实是: 很多领域中的顶尖大牛,并不是学历多厉害,而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,持续地投入精力,而成为了领域的佼佼者。 即使不指望自家娃能成就多伟大的事业,道理还是相通的。 毕竟新生代生长的他们,对内心满足感要求很高。物质化要求相对倒弱了(很多孩子从小就不缺物质供给)。 如果不是心中认可、有动力追求,感觉他们宁愿宅里蹲,也不愿意坚忍地做朝九晚五的打工人。 站在家长角度,漫漫十多年的成长路,我自己是这样处理的: # 多思考观察孩子的兴趣班表现, 提取一些共性特质: 比如能长时间沉浸在绘画中,且画得不错的孩子,以后可能会对设计、色彩都比较敏感。这些未来就会是他们的撬动点。 像大M,经我长久观察,她的爱阅读和运动,便是自身一大亮点。随着经历增加,我还会发掘美术领域里的手工及写作也是她感兴趣的地方。 那面临选择和规划时,我便会加入这些考虑。 # 让孩子的特长走远一些: 有些特长需要长时间去观察和培养。强调这点并不是需要孩子学得多优秀出众,只是每一段经历都会给未来带来影响。 所以,尽管我知道现在学业很繁忙,成绩也的确重要。但小学时期,尚能兼顾的话,我会建议大家让孩子的兴趣子弹再飞久一些。毕竟中学时期便不好安排这些了。 3.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一个人有所追求,需要解决的只是信息、通道和时机问题。但如果一个人不想努力,那给他全世界的帮助都不管用。 内驱力培养,从娃读书时期便可以一直致力培养。我曾写了一篇《这三个培养小孩内驱力的方法,已经融入了我家的日常》,欢迎大家看看哦。 写在最后 如果娃真的具备了以上的能力,我还怕娃上的是大专、二本还是一本吗? 说到底,娃一直在我们手中,路也一直在我们脚下。所以,在努力拼搏鸡学科的同时,也要把娃的软素质给鸡起来。 胖友们~ 一起加油啊!
免费领取

我这么努力鸡娃,能接受孩子上大专吗?
来源:网络 作者:佚名 发布时间:2021-03-10
5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