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末,教育部基教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, 教育部已经给各省下发“军令状”,义务教育摇号新政必须“不折不扣地研究并落实,不合理的现象必须改过来。” 民办校的好日子暂时到头了。 原来的自主招生权,几乎被全数收回,民办校再没有一条稳定的路径可以直通优质生源。 为了守住仅剩的一点点主动权,民办校奇招百出。 比如无上限涨学费。 广州白云广附实验学校2019年的学费为30000元,今年直接飙升至70000元,涨幅高达133%。 还有一波民办校则表示正在调价申请中。 目前3.5万元/年的广州中大附中就在招生简章中写道: “鉴于目前学费偏低,学校已向发改部门申请提高学费,批复之日起的下一个学期适当提升学费。” 除了用高学费设立硬门槛,吓退部分家长外,有些民办校会在招生简章的遣词造句上使劲暗示家长。 比如含蓄一点的杭州市建兰中学。 关于学费,每学年至少44000元,建兰傲娇地说道:“小贵”。 就怕有些家长“不理性”,孩子成绩不好,家里经济条件有限,还硬要上建兰。 学校真是煞费苦心地捧家长,又苦口婆心的劝家长,你是理性的,所以你需要冷静再冷静。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那就是赤果果的“炫富”了。 5月1日,该校通过官微发布《到华二初中读书,你真的想好了吗?》一文,全篇充斥着一股浓浓的铜臭味。 华二的意思是,那些学校不希望来的家长,先自我掂量掂量,是否够格来上华二。 字里行间都是,“你不配”。 操作方式差不多的,还有更早的兰生复旦中学。 一则署名为“兰生复旦中学团委”的截图热文曾在家长群中热传。 文章“提醒广大学生、家长保持理性,既要了解学校特点,又要分析自身实际,力求在适配的基础上,达成双方的效益最大化”。 接着,毫无避讳地表示,理想愿景是学校“能通过摇号得到的学生,也恰好是适合的、有潜质的学生”。 否则,“单凭一时的热情择校,后果有可能是漫长的痛苦折磨”。 星庐教育伙伴想问,什么才叫“适合”,说好的“有教无类”呢?! 当然,这些“顶风作案”的学校,都被有关部门批了一通。 见势,有的学校则干脆转一贯制或者公办,从长计议,期望今后可以重新拿回部分主动权。 摇号新政元年,民办校非常清楚,毫无操作空间,如果“暗箱操作”,那就是在风头上作浪,“找死”。 总而言之,随心所欲“掐尖”招生的时代宣告终结,他们给不了任何学生任何承诺,一切只能听天由命。 那我们来看看“听天由命”后的结果。 杭州市今年的民办校招生已经尘埃落定。 今年,杭州市共有24所民办初中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,其中主城区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初中16所,去年为23所。 主城区派位学校平均派位录取比例为2.88∶1,去年这个比例为4.36:1。 综合各方面看,摇号新政效果非常显著,民办校热度骤降了近一半。 不过,政策的最终结果如何,还要视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分布情况看。 杭州效果显著,星庐教育伙伴认为原因很简单,民办校资源分布不均衡,再加锁区招生。 杭州民办校强区是拱墅区。 其中文澜中学被称为“杭城中考状元的摇篮”。 往年,这些学校肯定都爆满,但今年因为锁区摇号,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数比大幅下滑,许多学校在审批地招不满,都要进行补招。 锦绣中学去年面向全市招生144人,1187人报名,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数比为8.24:1。今年学校面向拱墅区招生405人,729人报名,比例下降至1.8:1。 树兰中学则还需要补招,人数接近招生计划的2/3。 补招范围就大了,可以在杭州市域范围内进行。 结果就“真相”了。 好学校依然非常抢手。 树兰中学,剩余计划116人,报名人数238人,派位比2.05:1。 杭州东方中学(初中部),剩余计划29人,报名人数133人,派位比4.59:1。 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(初中部),剩余计划12人,报名人数49人,派位比4.08:1。 竞争最激烈的是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(初中部),剩余计划2人,报名人数76人,派位比38:1。 与杭州相比,上海的民办教育资源分布相对均衡一些,但热度也减了不少。 比如普陀区的协和、宋庆龄、青浦世外、平和四大双语名校,大家原本以为摇号无疑。 结果除青浦世外之外,其他全部录取。 广州用了一种折中的方法。 针对有寄宿条件且确有跨区招生需求的民办学校,允许他们可以申请50%名额区内招生,50%区外或市外招生。 至于效果如何,目前尚不知,但这一政策给了民办校更多喘息空间。 不过大趋势已经形成,锁区加摇号的不确定性使民办校报名人数大幅缩减。 这一挑战将民办校推向了一种比较尴尬境地:原先的路径失效,新的方向不明确,进退两难。 看起来,民办校“药丸”。 但星庐教育伙伴觉得民办校依旧有很大优势,尤其是等到转型期“阵痛”过后,会迎来另一番风景。 这次新政虽然剑指民办校过热,但并不是想把民办校搞死,让公办校独大。 新政的目的主要在于平衡。 总体来说,国家还是鼓励民间资本办校的,因为这样不但可以促进教育多元化,还能减轻财政在这一领域的投入。 可谓一举多得,也相当合理。 遇政策春天,这几年,民办校发展势头相当迅猛,资本处在持续的亢奋中。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,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.35万所,占全国比重35.36%。 毋庸置疑,民办校已经从最初的全民教育补充,成长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教育新生力量。 成长如此迅速,当然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给了民办校很大的自主权。 不管是招生上还是教学安排上,他们都可以依照自身需求制定。 相反,公办校则经常被教育部的各种政策框得死死的。 只是很遗憾,民办校没把政策用在“正经事”上。 国家给空间是希望民办校发展自身特色,用特色吸引生源,和公办校形成互补。 可结果,他们通通越线了。 民办校非但没有为教育多元化贡献自己的力量,还催生了择校热,撼动了公办校地位,使整个教育格局走向大佬们并不喜欢的“公退民进”。 放眼望去,在上海浙江江苏长三角地区,以及深圳广州珠三角地区,最好的小学,最好的初中大多是私立学校。 这就需要纠偏了。 既然办学自主权是民办校的优势,那就拿回来。 既然生源是民办校的铠甲和软肋,那就打乱你的生源,让你无所适从。 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。 与其说新政给了民办校致命冲击,倒不如说是在倒逼民办校“回归正途”。 这个“回归正途”,目前来看主要指向两个方面: 练好内功,提升教学质量,别整天盯着优质生源;发展特色,用差异取胜。 公办教育负责全民基础教育。 民办校则负责往各种特色学校发展,可以是强艺术、强领导力、强个别学科、强国际化等等。 上海在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中,就如何支持民办校发展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: 在特色建设上,支持民办学校开展特色学校、特色项目、特色课程等软硬件建设。 具体怎么操作? 给那些真材实料的特色学校更多空间。 比如在学费上,你涨,我不卡你。 前文提到的学费涨幅最大的广州白云广附实验学校,确实是凭实力涨的。 人家优势明显。 数学牛。 数学竞赛成绩牛,数学教学团队牛,自己研发的课程体系也牛。 强特色,也算一举多得。 这样民办校可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竞争壁垒,不用扎推只想着掐尖,而是集中资源进一步强化特色。 只要有竞争力,民办校就不怕没合适的生源,也更有底气收高学费。地方政府肯定对此喜闻乐见。 更重要的是,满足了家长多元化的教学需求,同时还保护了教育公平。 真是你好,我好,大家好呀。 当然,这是一个理想状态,至于现实究竟会怎么发展,那就不知道了。 毕竟现实太魔幻。 另外,特色教育如果不能助中高考一臂之力,那估计还是会歇菜吧。
免费领取

义务教育“摇号”元年,民办校慌得一批!
来源:星庐课评 作者:星庐教育伙伴 发布时间:2021-03-19
297
民办校的求生欲
民办校热度骤降一半
民办校会成为“弃儿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