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家长买书,看到“教育部推荐”“新课标指定”等字样,立马信任加倍,下单不犹豫。 但最近教育部说,家长们,你们都被忽!悠!了! 从来没有“必读”“指定版本”书籍 在一份声明中,教育部是这样表述的: 文字版: 近日,有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图书,封面使用“教育部新课标推荐书目”“教育部新课标指定书目”“中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系”“新课标课外指定阅读丛书”“教育部重点推荐”“教育部推荐”或“新课标重点推荐”“新课标推荐”等名称,传递有关图书是教育部推荐的虚假信息,严重误导学生和家长。 在此,严正声明:教育部从未以“教育部推荐”“新课标指定”“统编教材必读书目、推荐书目”“统编教材延伸阅读”以及类似名义出版、推销有关图书。请各地、学校及相关人员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。今后如遇到类似情况,请直接向当地市场监督部门举报(12315)。 这事儿,按有些家长的话说,“不是一直都存在吗?怎么现在才出来声(shuai)明(guo)?早干嘛去了?” 星庐教育伙伴梳理了一下近段时间教育部的动作,大致知道了原因。 简单总结:实在憋不住了,再放任下去,卖书的要上天了。 不知道各位家长是否还有印象,今年4月底教育部发布了一份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(2020年版本)》,其中罗列了300种建议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。 一看就是个绝佳的赚钱机会呀。 因为,肯定有不少家长、学校会根据这份书单买书,随便想想,市场体量都很可观。 于是乎,没多久,在电商平台输入“教育部推荐”四字,你便能发现满屏都是打着这几个字的各类书籍。 某电商网站上,搜索“新课标”,对应的商品数量达47.9万条之多。 新课标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阅读量,所以打着它的名头卖书,潜力更足,因此队伍也更加庞大。 有家长可能会疑惑,教育部确实推荐过这些书,或新课标也列出了一些书单,打相关的字样,看起来也没错呀。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答案应该在家长这边。 很简单,可以测一测,你买一本书是因为看到“教育部推荐”“新课标必读”等字样,还是因为书本身质量好,信任出版社或其他原因呢? 大多应该是前者吧。 如果这样,出版社就存在借用教育部的公信力推销自家商品的嫌疑了。 教育部确实罗列了一份书单,但从来没有和出版社合作过什么指定版本,或推荐哪个版本。 其实4月份,教育部推荐书单时,就预想到图书市场可能的动作,因此在相关负责人就《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(2020年版)》答记者问中国做了特别说明: 首先,推荐图书供学生自主选择,不作强制要求。《指导目录》所列图书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,各地各校不作统一要求,不得强制使用。 其次,推荐图书不要求学生全部必读,提倡精读。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《指导目录》中的部分图书,不作全读要求。提倡学生在反复阅读、思辨琢磨的精读过程中增长见识,培养能力。 此外,推荐图书不指定版本,学生、家长和学校可进行自主选择。为使中小学生有更多的阅读选择,《指导目录》只推荐作品名称、作者等,不指定具体版本(出版社),学生、家长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版本。 重点帮大家拎一下,首先书单不是强制的,也不需要都读完,提倡精读,家长不需要把所有的书都买过来,逼着孩子看完,没有必要,所以市面上打着“必读”二字的书,基本都是假的。 其次,所有的书没有指定版本,没有指定版本,没有指定版本。《指导目录》只推荐作品名称、作者等,家长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。 那么,为什么教育部之前没有做直接地说明呢? 当然也是看到出版业生存不易,给点空间,限制得太死也不好,可它们没有见好就收,反而愈演愈烈。 “教育部推荐”也未必靠谱 加特殊字样卖书,卖的确实是教育部推荐或新课标指定书目的,还算是有底线的,更过分的是,有些根本就是扯谎瞎卖。 换句话说,市面上看到的很多特殊字样书籍,可能都是假的“指定”“必读”书。 这些书,奔着利益去,质量就有待考量了。 比如畅销儿童读物《装在口袋里的爸爸》,“淘气包马小跳系列”之《天真妈妈》等都出现自杀桥段的详细描写,令人不安。 渲染暴力、暗黑的“丑小鸭变天鹅”故事。 还有情色意味的文字。 这些年,儿童读物,呈现出又黄又暴力的趋势。 可怖的是,很多书籍,经过营销包装摇身一变,就变成了中小学“必读”“指定”,甚至“教育部推荐”读物,堂而皇之地进入儿童畅销书榜单。 这种现象值得各位家长的警惕和辨别,不然读物就成了“毒物”。 教材教辅市场乱象原因错综复杂,其大约始于2001年。 那一年,我国顺应世界趋势和现实需求,着力打破“大一统”的教材垄断格局,推行教材多样化建设。 这给不少出版社、书商带去了新的“钱景”。 而后,地方教育部门开始以指定版本或删减书目方式,实现对地方出版集团的保护。 教材市场欣欣向荣,教辅市场更是搞得风生水起,吸引各路人马进场来捞金。 但,约20年后的今天,一个“噩耗”从天而降。 配合新课纲、新课标,教材面临全面系统的更新,其中一个影响出版行业“生死”的决定是,主要课程教材不再授权地方,教材的出版全面“换轨”,教材市场重新洗牌。 原来耕耘教材市场的一些企业,必须要调转方向,开拓新的市场。 于是他们就借新课标、教育部阅读指导目录等机会,转战到教辅市场,用特殊字样打起了擦边球。 说白了,这些企业都在违规举着教育部的旗号卖自己的产品。 另外,他们还会借助舆论,制造焦虑感。 不少教育机构和网络文章会不断强调今后的语文学习将多难、阅读量多重,使得恐慌情绪在家长中蔓延。 去年,就有一篇文章打着温儒敏的名头,罗列了一份必读书单,气得温儒敏亲自下场辟谣。 教育部出一些阅读书目,初衷是为了帮助孩子、家长、学校解决选择困难问题,结果事与愿违,大家更加无从下手。 部分原因也归于家长的懒惰。 一些家长可能根本不知道教育部的书单列了啥书,在电商平台看到特殊字样,就不加辨别地买买买了,或者看周围的人买啥,也跟着一起买,缺乏自己的主见。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教育部推荐的书目,里面多数为古今中外作品中的精品。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选书的家长可以先就这份书单来买书,但不要把它视为绝对标准,它起到的作用是抛砖引玉,关键是孩子要形成自己的阅读节奏。 买什么版本,星庐教育伙伴一般会根据出版社。 比如人文类,读小库、文景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系列;经管类,机械工业出版社等。 另外,像岳麓书社、三联、中信、上海译文、商务印书馆、新星出版社等也是星庐教育伙伴个人比较喜欢的。 若是译本,可以上豆瓣读书看看不同译本的评价,了解一下哪个出版社,哪位译者的更佳。 如果,你长期关注出版社,自然会发现,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气质,重点出版的书籍类别,按图索骥,选书,你会更有方向。 总之,买书真正值得参考的是这些信息,而不是“教育部推荐”“必读”“新课标指定”等字样。 不然,小心买到“毒物”。有记者查询发现,直接关联“教育部推荐阅读”的商品有3.9万件,更多的是打着“新课标推荐”“新课标指定”等旗号的教辅。
免费领取

这个坑,开学前,家长一定会踩到!
来源:星庐课评 作者:星庐教育伙伴 发布时间:2021-03-22
554
儿童读物变“毒物”
让买书回归买书本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