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外曾热播的一段《妈妈之歌》。看完让人忍俊不禁,原来全天下妈妈在育儿中都是这么地声嘶力竭:催起床、催吃饭、催出门、催学习…… 可更让咱们心塞的是,我们催得如此心力交瘁,孩子却仍是“皇帝不急太监急”。 小萌也经常在后台收到对孩子拖拉问题的抱怨,磨蹭似乎成了每个儿童的标配,这真的就只是孩子的问题吗? 尹建莉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对:“不要老急着去改造孩子,不如停下来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。” 磨蹭不只是孩子的问题, 有时也是我们家长的问题。 今天小萌用五句话,来解开孩子磨蹭的秘密: 第一句:越不专注的孩子越磨蹭 对策 第二句:你和他说五分钟,他其实不懂什么是五分钟 对策 • 利用玩具教孩子认识钟表 • 将日常作息更直观地标注出来 • 尝试让孩子做时间规划,与孩子一起列出同一时段要做哪些事情,将安排的权利交给孩子。 也许刚开始孩子依旧无法按自己的安排行动,但别着急,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规划时间的思维,一次做不到,下次再调整。 第三句:慢又如何,反正也不会怎样 孩子为啥快不起来? 因为他认识不到为什么要快,慢也并不会怎样啊: 反正我慢慢刷牙,姥姥最后就会过来帮我刷;反正我慢慢吃早餐,最后妈妈就会带着我跑,照样不会迟到。 对策 让孩子承担“慢”的自然后果 早餐吃得慢,别管他,就让他迟到;作业写得慢,写不完,那第二天就等着被老师骂吧。 孩子做事慢不可怕,因为很多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。 可怕的是孩子不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,来调整自己的速度。 我们不催孩子,但也不要再帮孩子收尾。 我们必须要让孩子知道: 你的事情你要自己完成,怎么完成时你的自由选择,但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,有一些事情如果你慢就会搞砸。 让孩子吃几次亏,他下次自然会长记性。 让孩子尝尝快的甜头 当孩子提前完成事情,就给他一些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。 闺蜜曾给孩子设置过一个时间券,例如本来给孩子15分钟收拾房间,孩子提前5分钟完成,就会得到5分钟时间券,下次孩子想多看5分钟电视时就可以拿这个券和妈妈换。 这个方法不但加快的孩子做事迅速的动力,还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了解了5分钟到底是多久这样的概念。 用缓冲问题引导孩子快速行动起来 比如与其催促孩子别玩了快穿鞋,不如无声无息地将鞋子自然地挂在孩子脚上,会穿鞋的孩子自然会将孩子顺手穿上。 而对于一些更大的孩子,我们不要直接催做什么,而是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个“缓冲问题”:穿鞋——宝贝,你来看看今天你想穿哪双鞋出去? 洗澡——你今天洗完澡想穿哪套睡衣,我们一起来选一套好吗? 孩子都喜欢这种自己做主的机会,先用“缓冲问题”将孩子引导出来,当他抱着自己选好鞋子,选好睡衣,下一步的行动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了。 第四句:磨蹭是报复你的“催促” 从心理角度来说,拖延不是一种习惯,而是一种抵抗: 当孩子不想做这件事,父母又逼着他做,孩子便用拖延进行无声的抵抗。 当我们说“快点”,其实就是在说孩子慢了,这本身就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质疑与否定。 没有人会喜欢老是被人说不好,也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事的时候老被人盯着,那种无形的压力只会令孩子越催越慢,再催熄火。 孩子也知道再不出门就会迟到,但是你的催促转移了他的注意力,对于他来说,现在“迟到”反而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了,他最在意的是你现在妄图“控制”他,指责他,说他慢,对于孩子来说,自由、被尊重才是他们心里最重要的事情。 你催我,是因为你觉得我做不好,那我就偏偏不去做,让你急!这是孩子对父母专制的对抗,也是对“催促”的报复。 对策 降低关注 拿吃饭这个问题来说,孩子饿了就吃这本来是一种乐趣,我们整天盯着反而让孩子感觉吃饭是个任务,还得标准化操作,吃多少,吃多长时间,吃不好就会被骂,孩子对吃饭都没兴趣了,心里全是抵抗,怎么快得起来呢? 比起在吃饭的时候盯着孩子,我们更应该去想的是如何增加孩子的体力消耗,做出孩子喜爱的食物,收起家里的零食,让他自然地感到饿,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己吃饭的欲望与乐趣。 用游戏让每一件事情变得有趣 这招我最常用,每次侄子饭前拖拖拉拉不肯去洗手时,我就会立马很兴奋地对他说:“来,我们来比谁先冲到洗手池,你准备好了吗,我要数1、2、3咯!”,侄子一下就会被忽悠了,以为我要和他做游戏。 微博上还有个妈妈分享过,她将孩子的每个作息时段都进行了有趣的命名: 吃饭——小松鼠时间:“嘿,现在是松鼠宝宝时间,松鼠妈妈都准备好了,我们要开始吃松果了哦”~ 剪指甲——小公主美容时间:“小公主你的美容时间到啦,你准备好让自己的指甲变得美美的了吗”~ 睡觉——史瑞克时间:“史瑞克在房间等你了哦,关上灯,闭上眼,他已经在梦里等着和你去大冒险啦”。 第五句:不是孩子太磨蹭,是我们太着急 也许上述方法都不一定奏效,但这世上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去和孩子较劲! 你如果说孩子吃饭慢影响身体,我想说:情绪才是最影响孩子健康的的因素,胃病多半都是心情引起,较劲并不能解决问题,亲子关系的好坏才是育儿的基石。 在教育孩子这事上,真不需要“精细管理”,更不需要“标准化操作”。 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磨蹭打乱我们的节奏时,我们其实也并没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,总是简单粗暴地希望通过催促让孩子与自己同步。 常常被催促、被打扰的孩子耐心差、易烦躁,你的催促也许能取得一个短暂、表面看令人满意的结果,却会永久损害孩子的心灵。 为何我们就不能让孩子看完那一点他爱看的动画,这些看似无聊幼稚的事情,对孩子来说,就是他们生活的乐趣。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洗手都是一样,孩子却能感受其中微妙的不同,比如水的温度,水流的大小,孩子没有在浪费时间,对于他来说,一切的是新奇的,他正在细腻地体验这个世界,认识这个世界。 正如龙应台在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一书中写道的:“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。 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5岁的手指。孩子,慢慢来,慢慢来……” 让我们尊重孩子的节奏,觉察自己的焦虑,让孩子在一次次“慢慢来”中从容的成长,享受生活的点滴,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智慧。
免费领取

5句话,搞定孩子所有的磨蹭
来源:丹妈读童书 作者:丹妈 发布时间:2021-03-23
4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