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信查理·芒格讲述商界最有用的古老法则,同样适用于你的教育: 1). 找到一个简单的、基本的道理;2). 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进行教育。 今天,我试图分享中外两个人的家庭教育故事,希望大家能够模仿其细节,模仿多了,才会产生改变,不然收藏再多的教育文章,孩子一样还是没有得到实在的益处: 第一个,是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家费曼的父亲的故事;第二个,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知识分子胡适的母亲的故事。 先来看看费曼的父亲 1 “我们家有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》,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, 父亲就常常让我坐在他腿上,给我读些《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》。 比如说,我们读关于恐龙的部分,书上可能讲雷龙或 其他什么龙,或者暴龙,书上会说:“这家伙有 25 英尺高, 脑袋宽 6 英尺。” 这时父亲就停下来,说:“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假如它站在我们家的前院里,它是那么高,高到足以把头从窗户伸进来。不过呢,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,因为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宽了些,要是它伸进头来,会挤破窗户。” 凡是我们读到的东西,我们都尽量把它转化成某种现实,从这里我学到一个本领——凡我所读的内容,我总设法通过某种转换,弄明白它究竟什么意思,它到底在说什么。 (笑)你看,我小时候就习惯了用转换的方法读《百科全书》。 想到院子里有个那么大的动物,这真的让人很兴奋, 也很有趣。当然,我不会害怕真的会有那么个大家伙进到我的窗子里来,我不会这么想。但是我会想,它们竟然莫名其妙地绝灭了,而且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,这真的非常、非常有意思。” ——《发现的乐趣》P3 《窗里的暴龙》 老邝解读: 你会发现,费曼父亲早年的这种交流方式对费曼产生一种巨大的影响,就是他体会到父亲如何去“同义异形”表达一种事物。 这种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影响了费曼一生,包括他要试图重建自然科学的表达方式。 2 那时我们常去卡次基山,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。孩子的父亲们工作日都在纽约干活,周末才回家。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,在漫步于丛林的时候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。其他孩子的母亲瞧见了,觉得这着实不错,便纷纷敦促丈夫们也学着做。可是这些丈夫们不理她们。她们便来央求我父亲带他们的小孩去玩。我父亲没有答应, 因为他和我有一种特殊的关系, 不想让别人夹杂进来。 于是,其他小孩的父亲也就只好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。周末过去了,父亲们都回城里做事去。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, 一个小朋友问我,“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?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?” 我说,“我不知道它叫什么。” 他说,“那是只黑颈鸫呀!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?!” 其实,情况正相反。我爸是这样教我的—— “看见那鸟儿了么?”他说, “那是只斯氏鸣禽。”(我那时就猜出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。)他接着说,“在意大利,人们把它叫做‘查图拉波替达’,葡萄牙人叫它‘彭达皮达’,中国人叫它‘春兰鹈’,日本人叫它‘卡塔诺·特克达’。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,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。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。 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——那才是真正重要的。”(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“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”和“真正懂得一个东西”的区别。) 他又接着说, “瞧,那鸟儿总是在啄它的羽毛,看见了吗?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。” “是。” 我说。 他问,“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” 我说:“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, 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。” “唔,”他说:“如果是那样,那么在刚飞完时,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,而过了一会儿后,就该缓下来了——你明白我的意思吗?” “明白。” 他说:“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, 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。” 不难发现,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。我说:“得啦,我想不出来。你说道理在哪儿?” “因为有虱子在做怪,” 他说,“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。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,蜡又有螨来吃,螨吃了不消化,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,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。” 最后他说,“你看,只要哪儿有食物,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。” 现在,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,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。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,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。 引用来源:《发现的乐趣》P4《我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》 老邝解读: 很多父母从今天这个绘本,到明天那个经典,始终“往外求”。无论是中国禅宗的本自具足,还是国外的“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”,始终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材料,而是你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。 费曼父亲没有答应他邻居各种妈妈的要求,变成假日带团的副业爸爸,做成亲子游,而是保留了与孩子的独特的相处时光,不得不说,这是共情的基础,这种经历对费曼影响如此之深,除了其显著有效的提问方式以外,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:情感基础。 而随着费曼的长大,他也逐渐意识到他父亲也只是个“民间科学家”,讲的很多东西未必都是对的,但又有什么关系呢?他从中获得了一种帮助费曼走向更深度的科学的思维方式,在爱的基础上。 这也是我不担心巴蓝思的老师并非是科学家出身,这个跟科学教育没有必然联系,而跟你的启发方式有关,因为你做的不是科研,而是科学的“助产士”。 我们过去三年引入的美国科学课,尽管手上拿着的是美国顶尖的科学教材,我总是对科学课的老师说,知识因为更新速度太快,你今天信誓旦旦斯所说的对的内容,在未来,可能被证明得一塌糊涂。 你对孩子提问的重视,那种积极的、全神贯注地回应、不是敷衍了事地来回对话、你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.... 所有这些,深度地影响孩子。 “知识”是很快忘记的,但是“感觉”不会。 3 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: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。 一天, 我在玩马车玩具。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。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,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。 我找到父亲,说,“嘿,爸,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。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,小球往后走;当马车在走,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,小球往前滚。这是为什么呢?” “这,谁都不知道。” 他说,“一个普遍的公理是运动的物体总是趋于保持运动,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,除非你去推它。这种趋势就是惯性。但是,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。” 你瞧,这是很深入的理解,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。 他接着说,“如果从边上看,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,摩擦开始的时候,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,而不是向后走。”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,从边上观察。果然,父亲没错——车往前拉的时候,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。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。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,没有任何压力, 只是兴趣盎然的讨论。 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,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,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。 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是上瘾了——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,就一直念念不忘。我就像个小孩,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。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,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。 ——《发现的乐趣》P5 《父亲教育我的方式》 老邝解读: 没有思维的过程,不会有学习的乐趣 如果科学教育变成简单的讲解概念,填写填空题,或者连线答案,或者做选择题,变得枯燥无味,但恰恰忽略了思维过程的乐趣。 今天儿童学习的内容,面临一种选择的困境,与资源过于丰富,思考过于匮乏的困境。解决这种困境之道关键在于:丰富过程。 如果孩子刚对A感兴趣,尽管B再重要,都要缓一缓。 因为他在试图跟A建立更深度的链接,庆幸的是,当年费曼家里没有出现海量的学习资料,最多也是《儿童百科全书》罢了,如果有十种百科全书,可能也没有了多少兴趣。 胡适的母亲 孟母是个典型,自己再厉害,但都代替学校教育,她成功的三要素:找到厉害的先生、合适的环境(在她看来是不要太商人势利的环境为之合适)、品格不错的小伙伴。 今天,我们也来看看胡适母亲是怎么样的? 1、体验植入:胡适早年温暖的体验是与父亲母亲一起学习 无论是费曼父亲与费曼在森林里的漫步聊天,还是我们经常睡前的亲子共读,本质上是一种气氛的营造,情感的流动,母(父)爱的升华。 胡适有幸地享受了父亲与母亲与自己的三人共同学习的时光,而且画面是如此美好,所以这种美好的感觉在其看来是一种“最神圣的团居生活”,爱屋及乌地,学习也是一种美好感觉的不断重温。 试着问自己,自己家庭内给孩子创造的学习体验是什么样的?是催他写作业的体验多呢?还是享受一起学习的体验多呢? 2、权威期待:胡适父亲对他的罗森塔尔效应决定了自我认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权威,父母的期待往往就是孩子努力长成的样子。胡适感激父亲“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”,是因为父亲给胡适一种强烈的情感投射他是会读书,能读书,肯读书的,这种权威的期待是重要的自信来源。 谨慎自己的权威期待。 因为你的期待不小心地造就了你的孩子的命运。 3、反面教材:当一个再聪明的人在学习上的体验,遭到了嘲笑 上面这个胡适的同学,在上文中讲述,其实他也天资聪明,但是不知道随什么就是愿意逃学,其实,学习体验对这个同学而言,是一种被嘲笑的体验,因为口音问题,所以经常被老师纠正,甚至被其它小伙伴嘲笑,可想而知,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兴趣,跟智商没有关系,跟在学校里面有没有遭受到善待有关。 4、关键动作:胡适母亲多给钱让先生把内容讲透 胡适母亲第一年就送6块钱,别人全部学费都是2块钱,以后每年增加,最后一年增加到12元,这点我不得不佩服胡适母亲,不仅懂得最先进的行为经济学:通货膨胀给人带来的心理账户的影响,并且巧妙实施起来。 撇开道德层面的评价,其母亲的行为让老师讲解每个人字的含义,以至于他明明跟别人读一样的书,却产生了完全不同深度的理解。这侧面也告诉我们一个赤裸裸的事实:很多儿童不是不喜欢学习,而是实在不理解课本含义,因为不理解,所以看不到“美在哪里”。 胡适的母亲让老师产生的动作,其跟费曼的父亲极其相似:把东西揉碎,讲解透,讲解到产生一种思维的乐趣。学校经常布置家庭作业让父母参与,有些父母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,囫囵吞枣式的教学,毫无趣味可言。 胡适母亲让人惊讶地“斥巨资”砸钱在教育上面,而且砸对了一个动作,就是这个动作帮助胡适奠定了非常好的文字功底,影响他以后的所有学习的基础。 5、同辈优越感:自我见证“我也挺厉害的” 最后分享一个小规律,跟胡适母亲费曼父亲都无关,但对孩子影响却很大:让学习给孩子在社交上产生优越感,这个会让他有更强的动力往深入地发展。 具体解释起来,有行为三个层次的发展规律,以后撰文再谈。言简意赅,就是你要给孩子赋能完以后,让Ta在同伴中,见证自己很厉害的一刻。 那一刻,很重要。
免费领取

费曼的父亲与胡适的母亲
来源:巴蓝思学院 作者:邝其昌 发布时间:2021-03-31
4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