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开学了,今天要和大家说一件还蛮重要的事儿,和孩子的读书、学习有关。 一句话,如果我们以为家里有个“笨小孩、懒小孩”,也许我们是真心冤枉了他(她) ... 怎么回事呢? 先看看一些似曾相识的“家庭日常” ... 明明该做作业了,孩子却东跑跑西跑跑,左摸摸右摸摸,去厨房吃点东西,还动不动上厕所… 昨天反复练的几个生词,今天默写又写错… 你不盯着,她写着写着就趴在桌上,能假装写半小时… 看得你“怒向胆边生”,家里开始“鸡飞狗跳” ... 如果以上场景你家常常发生,你有没有想过,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! 最近,央视做了一件大好事,出了一部纪录片,叫《我不是笨小孩》: 记录片中有三个小主人公—校校、群晓和若汐,他们就是这样"读不进书”的小孩 ... 他们都患有“阅读障碍症”。 一开始,他们的父母只管“鸡娃”,后来发现怎么“鸡”都没用,做了检查,才发现世界上还有“阅读障碍”这回事儿。 《我不是笨小孩》对这三个家庭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记录,是国内首次将“阅读障碍儿童”的困境、家人的教育和应对,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;也是对“阅读障碍”的一次全方位科普: 包括它的临床表现,它对孩子浅层次和深层次的伤害有哪些,作为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又有哪些… 纪录片第一幕就告诉观众,在适龄儿童中,大约5-8%的孩子会有阅读障碍,这个比例真心不算小! 此外,这部片子拍得非常走心,不仅是一部科普片,也是一部教育片,就像网友说的 “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,请不要给他打上笨小孩的标签,请先了解他…” “阅读障碍”这个词儿的英文翻译是 Dyslexia,在西方是很常见的现象。 患有阅读障碍的小孩,常常伴有多动症,主要的特征是没办法正常阅读,识字很困难、写字也很困难… 关键这个“病”还很普遍,过去一个耶鲁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研究,美国大约有20%的人存在阅读障碍问题,这些孩子常常因学业不佳,而被认为是笨小孩、懒小孩。 这是很大的误解。 事实上,从古至今,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、艺术家、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阅读障碍患者。譬如,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、达芬奇; 老中青三代偶像 汤姆克鲁斯 ... 约翰肯尼迪、约翰列侬,丘吉尔、华尔特迪士尼、切格瓦拉,华尔街大佬查尔斯·施瓦布,思科CEO约翰·钱伯斯,英国富豪、乔布斯的偶像—理查德·布兰森,等等等等。 有这个“病”的著名人物,名单很长、很长 ... 和大家分享这三个孩子的故事,希望我们大家对“阅读/学习障碍”都有一定的了解 ... 千万不要随意对号入座,但增加认知,总是没错的。 为啥明明那么机灵懂事,一上学成了班上倒数? 纪录片中的三个小孩,分别叫校校、群晓和若汐。 小学前六年,校校一家可以说是无比幸福的,校校长得可可爱爱,能说会道,性格也很外向,和谁都能聊几句。 上小学后,校校开始不对劲了。先是坐不住,上课完全没法集中注意力,下课能在外面玩几个小时,课都忘记上。 妈妈把他带到医院做检查,智力良好,只不过有多动症。智力没问题就行,多动也不是什么大事儿,无非多管管。 但是,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。一年级开始识字了:“怎么教也教不会,怎么记也记不住。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混淆、字形接近的文字。” 读书,他会漏读—— 会错读—— “‘眼睛盯不住字似的,读的都是自己脑袋里联想的东西…” 校校说:“我看书的时候特别累,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,一会儿白一会儿黑。” 为了让他专注读题写作业,全家人都得上阵,清华大学毕业的姥姥也参与轮岗。 书读不了,作业也写不了。 写字的时候,校校会有很多倒笔,想到哪一笔就写哪一笔,和画画差不多,把字凑全了就行。 写出来的拼音字母和正确的写法完全相反,是成镜像的… 这种情况到了二年级、三年级,依旧没有好转,语文写字,一个上午写不出20个字,成绩则一直班级垫底。 这可是在北京海淀区啊…爸妈都是高学历,孩子怎么着也不能倒数啊!心急如焚的老妈再次带校校去医院检查,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,原来儿子有阅读障碍。 什么是阅读障碍? 阅读障碍,即发展性读写困难(developmental dyslexia),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李虹对“阅读障碍”是这样解释的: 指智力正常、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,但是由于先天的一些大脑功能轻微失调,使他们不能正常地快乐地学会阅读。 国内对“阅读障碍”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,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很聪明,但一到学习就各种不行,孩子就只能被贴上“笨”或者“懒”的标签。 在有阅读障碍的人眼中,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;“像是在颠簸的马背上阅读”;“想下笔,但就是写不出来”;“上个厕所的功夫,这个字就忘了”。 一般直到上学认字,父母才会发现明显症状… 譬如第二个小孩群晓,读书读着读着就串行了,非常简单的字,“大”、“天”、“人”也写不对,哪怕抄字帖,也不能抄对… 记一个字,可能要花费20分钟,当下记住,没多久就忘了。因为他们不按笔画去记,而是按照形状记忆。 紧接着,怕写作业,就像若汐妈妈说的:“经常写着写着就卡在那里,像故意和你作对一样…” 目前为止,并没有能够治愈这种障碍的有效药物和方法,影响也很可能是伴随终身的。 比起成绩差更痛苦的是性格和心理的变化 阅读障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应试成绩的落后。 校校和若汐,刚开始只是语文不行,后来因为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,数学和其他科目的题目也读不懂了,最后整体成绩只能稳定在班级倒数的行列。 但更深层的影响是,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随时会出现问题… 先说校校。 在学校,同学交友的标准比较单一,一般“唯成绩论”。校校是班里的“差生”,常常遭遇同学们在言语上的霸凌:说他“垃圾”,朝他竖中指… 妈妈也考虑过在家自己教算了,但是他需要和同龄人相处,需要接触小小的校园社会,所以还是得上学。 成绩得不到肯定,同学对他有偏见,厌学情绪也就慢慢出现:考试测验直接睡觉,陷入恶性循环… 第二个孩子群晓,从小把爸爸当作自己的偶像,自律、争先。本来挺活泼的小孩,因为学校表现和自己期待的不符,慢慢自卑、寡言少语。 在第一所学校也时常被嘲笑。 “明明自己不笨,为什么别人记字词那么快,我记那么慢?”他自己也慢慢陷入纠结和怀疑,强迫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… 群晓妈妈说,“他死活记不住的时候,就在墙上挖洞,因为他恨!” 其实,群晓在班里的成绩也不是很差,妈妈劝他不用把目标定那么高,但他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。 吉他课上,他记不住歌词,就咬着牙落着泪努力跟上同学们的节奏。他经常偷用其他学科时间写作业… 第三个小孩,若汐。 据妈妈回忆,女儿有一次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骂:“别的孩子都有提高,就你还这样。你要不想学就别学了,直接开除你得了!” 那天若汐回到家,整个人萎靡不振,缩在沙发的角落里,一言不语。 “孩子的心里又苦又害怕,一方面她也搞不懂,为什么明明自己有在学,可就是学不会?另一方面,她真的特别担心学校会不要自己。” 这边,孩子备受煎熬,另一边,父母也在自责和负责任之间纠结不已,过去和谐的家庭氛围,开始“剑拔弩张”… 辅导校校数学,哪怕已经耐心教过N遍,最后还是会收到一份全部做错的作业。 校校妈控制不住冲儿子大吼:“我喊代表我愤怒,代表不想再这么费心费力的,因为我得不到任何回应!” 吼完,独自黯然神伤… 若汐妈妈也和女儿一起努力,但是每次看到女儿赖在桌子上不肯做作业,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无效的。 她把若汐的试卷撕碎,女儿委屈地大哭,自己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,五味杂陈… 长期的焦虑和高压,让若汐妈妈得了免疫系统疾病… 一点办法也没有吗? 故事看到这里,估计你们和我一样,有种深深的无助感。其实倒也不必这么悲观。 三个家庭都在积极面对,也多多少少取得了“成绩”… 校校妈,暴躁“虎妈”也有温柔的一面。 她积极组织家长聚会,向同学家长科普阅读障碍,通过课外的游戏和生活,让同学发现校校的优点,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… 同时,国内也有了阅读障碍干预课程,定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上辅导课。 在家,该做的该练的,都尽量完成。这是校校的每日基本功,带娃直面短板… 此外,家校的沟通与配合也很到位。校校的老师在了解情况后,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。 哪怕校校只是一个汉语拼音小测验得了满分,他也会在家长群里表扬。 其他家长的鼓励也给妈妈和校校很大的信心。 群晓发现阅读障碍是在一年级上学期,下学期,妈妈就找到了北师大脑科学重点实验室求助。 国内舒华老师是第一位研究读写障碍儿童的教授,沟通下来,孩子的心理变化要尤其注意。 群晓的妈妈则决定带孩子转学。 群晓自我要求太高,妈妈是知道的。她和孩子爸商量,要找一个合适的学校,不以学习成绩当作唯一标准。 爸爸先是Pass了国际学校,因为面临两种语言环境,难度更大了;也Pass了私立学校,因为都是住宿的,孩子不在身边,不能随时关注他的心理健康… 最后经过调研,他们选择了山西一所学校,妈妈负责陪读,母子俩和家人过上了双城生活。 山西这个学校是启发式教学,各个学科之间是打通的,孩子学习的技能有很多:话剧、吉他、各类运动… 主要目的就是一个,多花时间,建立孩子的自信。转学的第一年,阅读还是有所提高,但应试方面存在巨大的短板… 2018年,这所学校又就地解散了,群晓决定跟着老师继续游学,由于妈妈不能陪读,11岁的他一个人在开封上学。 周末会回家接受阅读障碍辅导,12岁,阅读障碍的症状得到了缓解,阅读和正常孩子差不多,写作差一些。 小女孩若汐,“作业大战”还是没有停歇,但妈妈和爸爸因为理解女儿,开始以鼓励陪伴为主。 家里有块小黑板,若汐每天6点起床,学习她本早应该掌握的字、词、句。妈妈即使生病,也陪伴着她, 默写,指读,周而复始… 怕孩子没有自信,课外还给她报了兴趣班,学习芭蕾、钢琴、画画。 在阅读障碍辅导课上,老师通过“字理教学法”,帮助她理解汉字结构,通过梳理汉字家族,建立字形与字义的联系… 付出还是有收获的,语文从不及格到及格,甚至还有一次考了78分。 就像网友说的:“面对我们没办法破解的教育困局时,爱和接纳是最好的钥匙,每一分努力汇聚在一起,收获与希望终将到来…”
免费领取

海淀爸妈“努力鸡娃”,儿子还是学渣, 折腾了三年发现不是娃的错!
来源:小花生网 作者:橘子 发布时间:2021-04-08
4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