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鱼sir写了一篇关于出生人口减少,对未来升学影响的文《人口普查数据公布,出生人口减少,升学竞争就小了?》,结果,家长们关注到的是,“我的孩子是2016、17年出生的,坑爹。” 果然,家长们还是最敏锐的。 为啥关注到这点? 当时,我放出了一组中国近10年,出生人口的数据: 2011年:1600万 (2011年11月,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) 2012年:1635万 2013年:1640万(2013年11月,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“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”) 2014年:1687万 2015年:1655万 2016年:1786万(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“全面二孩政策”,原计划会有第四波婴儿潮,翟振武砖家就预测二胎放开会有4995万) 2017年:1723万 (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“全面二孩政策”) 2018年:1523万 2019年:1465万 2020年:1200万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,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,是近10年里最多的。 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,同一年出生人口越多,说明,到时候教育资源竞争压力也越大。 但今天鱼sir想说的是一个更具体的群体,在这两年前后出生的男孩,他们才是最难的。 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趋势,即使每年的出生人口中,男性多于女性,但高校的男女比例,却是女生多于男生。 联合国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设定为103-107:100,即每出生100个女孩,相应出生103-107个男孩,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。 咱们国家,因为“男孩偏好”的传统,性别比一直不正常,这几年有所下降,但仍旧偏高。 既然男孩比女孩多,按照正向分布,那么进入高校的男生也应该更多才是。 可自2009年起,我国高校女生在校人数就已经超过了男生。此后,一直保持小幅增长趋势。 2018年女生占比甚至达到了57.74%。 要知道,刚恢复高考那会儿,女生能考上大学的并不多,在20年前,大学里女生的比例仅为4成。 然而,在年轻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形下,女生却逆袭了。 比如2018年女生高考大幅领先的年份,对应的是2000年出生的孩子,那一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是118:100。 把这个比例放置到高考招生里,应该是100个考生里有46个女生,结果是,她们的比例比男生多出了三四成。 除了高考,近几年,从普通高中到本科、研究生,各个学段女生比例都整体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。 在2002至2018年间本科阶段,女生占比持续增长,硕士研究生女生占比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53.14%,近两年仍然持续增长。 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中,男女所占比例差异较为明显,但从全国近几年博士招生来看,女生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。 到2018年女博士已经不再是一个”珍稀物种”,占比上升到四成左右。 有人会说,理工科还是男生的天下,目前看来这个优势也在慢慢丧失。 不久前,一份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(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,简称AAAS)名单出炉,9位华人科学家当选为2021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两院士(或外籍院士),他们分别是: 普林斯顿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;斯坦福大学化学家鲍哲南;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蔡立慧;耶鲁大学物理学家曹慧;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李飞飞;斯坦福大学通讯专家孟怀萦;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家沈延安;哈佛大学免疫学家吴皓;牛津大学哲学家张美露。 除了沈延安,其他8位华人院士都是女性。 这份名单应该足够能证明,女性在理工科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。 其实在高校和学术界,女性的全面崛起现象并非是中国独有的。 美国也是如此。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8年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,美国大学校园里,女大学生继续超过半数。在本科生中,女性占比54.9%;在研究生中,女性占比59.8%。 美国教育部预计,到2026年,57%的大学生将是女性。 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校园的性别失衡? 俄亥俄州莱克兰社区学院男性资源中心的经理吉姆·雪莱说,男孩的“反学校、反教育情绪”植根于幼儿园,那时他们学习阅读的速度比女孩慢。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,在全球范围内,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女孩在阅读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男孩。 在《美国大学女性的回归:大学性别差距的逆转》一书中,作者解释,男孩往往比女孩晚熟。 在K-12年级,男孩通常比女孩有更高的行为问题发生率,或较低的非认知技能水平,如我们常说的软技能、性格优势,包括坚持、自控力、乐观、勇气、负责任等品质。 面对需要毅力、安静的学习任务,女孩就显得更有优势,她们做家庭作业的时间,也比男孩更多。 除了晚熟,还有一个原因是,许多男孩认为上大学不划算,尤其在考虑到它的成本时。 对他们其中的部分人而言,上大学仅仅意味着在遥远的未来,获得一种不确定的经济回报。 既然不确定,还不如直接接受周期更短的职业教育,更早开始工作,至少可以确保挣到更多钱。 不过这点,被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份数据否认了。 数据显示,平均而言,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比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多挣56%。 显然,教育回报率还是存在的。 总之,书还是要好好念的,先不管考不考上大学,以后钱是赚多赚少,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,有一点我们至少能确定,如果考不上大学,对象一定不好找。
免费领取

人口普查披露出的男孩危机?
来源:鱼sir家长圈 作者:鱼sir 发布时间:2021-05-14
516